11月22日下午,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李建国走进传媒人文大讲堂,做“报纸会消失吗?”的主题讲座。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勇,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张梦新,新闻系老师陈荣美。
讲座伊始,刘书记宣布聘任李建国为传媒与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并亲自向他颁发了聘任书。在简短的聘任仪式过后,李老师便切入正题,向同学们分析网络时代,报纸所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报纸还有前途吗?
李老师告诉我们,“报纸会消失吗?”这个问题曾在2005年就引起过广泛讨论。当年上半年,报纸广告量急剧下滑,一线城市报社出现大幅亏损。今年《新闻周刊》的停刊又引出了这个老话题----报纸还有前途吗?
由于报纸销量持续低迷,德国媒体欲弃纸媒专攻网络版;《法兰克福评论报》近日申请破产保护。而在亚洲,台湾党报停刊,报纸陷入困境,似乎都在暗示着报纸的前途愈发渺茫。
那么报纸究竟还能走多远?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12年上半年,中国报业广告形势十分严峻,同比降幅达7.3%,出现2005年之后的又一个最低点,并且越是东部发达地区,报业“强市”下滑越严重,上海降幅达17.3%,南京下降达18.75%,杭州下降达34.66%,深圳下降达12.19%。针对这一现象,李老师则认为:默多克的报纸消亡预测被极度夸大,互联网可为纸媒带来更多机遇。“当下报纸的无法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媒产业革命带来的传媒市场格局变化,但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方向。”
我们该如何看待报纸消亡?
残酷的现实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报纸的消亡?李老师认为,报纸进入发展的下行期,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报纸而言,最重要的收入与发展的基础--广告量的下滑是致命打击,这意味着每卖出一份报纸将会亏损1块多。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再创新高。
传媒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环境和理念。拇指时代下移动媒体和互联网的及时发布、滚动更新,多媒体无边界传播,全方位互动、双向传播,便于携带和操作的终端的优势都使得报纸在信息发布和传播当中的劣势被不断放大。由于报纸信息发布滞后,发布手段单一,缺乏活动,单向传播,在这场传媒市场份额争夺下,不免竞争力过弱。
但李老师表示:如果现在就下结论给纸媒“判死刑”,还为时太早。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再到用甲骨文来记录新闻事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新闻传播媒介在不断变化,但口耳相传依旧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纵观整个传媒发展史,还没有一种传媒手段消失过。虽然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多种传播手段仍可共存,各自拥有自己的受众。纸媒也将会继续存在,只是在市场上的地位会下降,格局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虽然报纸面临着新媒体的极大挑战,但它的又是仍然显而易见。价格低廉,便于携带,有独特的阅读体验;权威公正,具有主流媒体地位;到达率高,区域覆盖强。
网络时代,报纸将如何发展?
“处在下行期的报业,面对日益缩小的市场空间,需进行结构调整。各种类型小报过散过多,将同类同地小报合并打造品牌化强势报纸,应对市场集中化趋势。一部分报纸要调整报刊定位,做到不重复,有新意,谋求在细分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然后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报业进行行内重组强化报纸的专业价值,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很多时候网上新闻信息发布过快,存在虚假低俗等良莠不齐之处,而纸媒要做的是进行更深度、专业的报道,引导正确舆论方向,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还要学习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增强读者的黏着度,打造报纸的多种线上产品,进行全媒体发布来加强读者与报纸互动,让读者参与编报。”网络时代,报纸将会如何进一步发展,李老师言简意赅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跨媒体发展,从报业走向现代化传媒才是根本之路。以报业为核心构建现代化传媒产业格局,以现代传媒产业为依托,发展文创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市场竞争力,有一个持续长远发展。如成都报业和广播电视集团合并,打造一种现代化传播。而在报纸改革尤其是诸如杭报这样的党报改革,更要加强议题设置突破,走出一条现代化报纸发展之路。”李老师最后总结道。
大会最后,张院长对于李老师独到的见解表示由衷的赞赏,体现了一个资深媒体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他也呼吁在场的所有同学应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将来能为报纸的进一步改革出一份力。
信息来源:传媒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