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台湾已经许久,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回忆总结一下这四个半月的台湾交流之行。很庆幸自己能和其他的7位同学一起度过在台湾交流的学习生活,在台湾一学期的交流让我体会了两岸在教学、考核、课程学习上的不同模式。来之前对台湾有过千百种幻想,做了各种好的坏的心理准备,是否他们真的像媒体所说的那样?是否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等我体验?是否能尽快适应台湾的学习生活?结果自然是好的。
当你置身在台湾时,你会发现,台湾人民的热情,是第一天到机场接我们并且幽默风趣的给我们讲解台湾旅游的大巴司机,也是出去问路时遇到的不辞辛苦的主动带我们找到目的地的路人等等。到了台湾之后,好像整个人都变得单纯了很多,如果遇到困难,找人帮忙似乎从来不是一件难事。由于宿舍在山上,每次下山上山经常会有好心的司机想带我们上下山,当然一开始我们是不敢坐的,不过后来询问的人多了,无数次的好意让我们放下了戒心。在台湾你完全可以不必担心把手机钱包落在餐厅或是任何公共场所,因为捡到你东西的人会自觉的放在服务台。
台湾的文明程度很高,公车都是先下后上,有秩序的排队,上下公车的时候,都会对着司机打招呼和说谢谢,司机也会主动对你说谢谢和再见,博爱座会一直为有需要的人留着,一般不会有人占用,公车上的人们讲话很小声,没有人大声讲话,也没有随意吃东西,甚至进地铁站,都不会有带杯装的饮料。并且在地铁站坐扶梯的时候大家都是自觉地站在右侧,把左侧留给急着赶时间的人。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店员都会热情的对你说谢谢,不管我们在哪里,遇到的都是笑脸迎接和耐心接待,这让初到台湾的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学习是我们去台湾的主要目的。从下飞机到台湾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学习,学习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满大街的繁体字,一些惯用词汇的不同,把地铁改为捷运,把乳液改为乳溢等等,还有一件挺逗的事,同学手指划伤了,虽然是小伤口不过还是决定买个创口贴,结果跟便利店的店员交涉了五分钟,店员仍旧无法理解,我灵机一动想到周杰伦的歌里是喊OK邦的,最后终于搞定。由此看来很多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来台湾上课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不需要教材的,以前在学校上课不带教材是学习不认真的表现,可是在这里,不用教材是为了方便和学习集中重点。因为老师会把自己精心准备的PPT放到E-learn的校园学习网上,或者放在Facebook上,然后同学们在课前课后都可以下载来看,那些都是老师从教材里整理出来的重点精华部分。同一小组之间的交流都是用Line或者FB(就是Facebook),而一学期结束这门课的成绩,绝不仅仅是由期中期末成绩决定,老师会与同学商量考量要求,个人感觉这样更加人性化,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学习的成果,不止是靠考试。像我修的电视导播学课程,老师的考核大部分是根据平时分,他教我们导播的手势,喊口令,经常鼓励我们自主回答问题,每次回答问题都会直接在期末成绩上加分,组织小组做现场汇报演示等,都大大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我们大多数课程的考试都是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但不同于大陆传统的PPT演讲,而是给了我们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社会学,老师给了八个主题,关于独居老人、单亲家庭、外籍新娘(不是台湾本地的新娘)、同性恋者等等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求至少采访3位话题人物,最后做一个总结。台湾的大学,考试很少有笔试,都是做报告,会在开学初或平时布置任务,期末时老师根据小组展示评定成绩。
在台湾,早课时间和大陆没多大差别,不过专业课也会放在晚上,而且最晚的是10点,还有台湾所有的学生大多没有午休的习惯,因为中午时间很短。这里的老师就像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老师还会提醒学生慢慢吃,这在大陆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老师上课也很随意,站讲台,坐桌子,还时不时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台湾的高等教育水准吸引了许多港澳,东南亚甚至欧非国家的学生来就读,因为这种比较开放的环境,台湾同学的思想一般都自由开放。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人参加系队,有人参加协会,有人参加社会义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外面有兼职工作,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很紧密。 不过,台湾的课堂纪律没有大陆高校好,上座率一般只有50%,而且学生上课时吃饭、睡觉、出入教室的较多,教授们好像也习以为常,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不会出言提醒。这点来说我们的教学相对更为严格。
来台湾对我来说的一大挑战就是饮食。台湾的食物偏甜,我恰好是个重口味的江南孩子,而且宿舍不可以做饭,我们都要吃便当街的便当,以鸡排饭猪排饭为主,都是高热量食物。台湾夜市很出名,各种美食遍地,是吃货的天堂。
学期中,曾去环岛游。台湾是一个美丽的岛屿,居住着各种族群,其中原著民族约有49万人,各族群拥有自己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对台湾而言,原著民族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独一无二的美丽瑰宝。通过真实的参访部落及听导览解说,让我了解到的历史、发展、生活、宗教及信仰,真正亲身感受到台湾原著民文化。半年的时间从台北到台东再到台中,最后的时光给了台湾的最南边。虽然去了台湾很多地方,但反而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想去的地方越多。有时候并不明确下一个目的地是哪,会带着怎样的信仰和心情出发,但就是会不顾一切的上路,去让自己见到更多的美景,感受更不一样的生活。
生活与旅行的最大不同处, 就是旅行会让你拥有更细腻和丰富的感受去看世界,如果我没有离开家,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人怎样去生活,就不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会对着镜头自己碎碎念,而不只是盲目的留下一些没有感情的照片。尽管美景很惊艳,但那终究是他乡的,你是永远带不走的,带的走的是你对它的认知和当时自己独有的心情。给自己一个理由去用新的视角看这个不同的世界。我从来不去想这次要看哪些景点,哪些博物馆,哪些地方一定要照相。简单的做些攻略就微笑的出发了。因为旅行的意义和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和感受别处的美好。这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旅行,而不是旅游。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面孔和景色,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只有你在路上,你才知道。
在台湾,作为一个学传媒的学生,自然关心他们的新闻电视,我发现电视10个台8个在放娱乐节目,剩下两个在播相同的琐事新闻。台湾的新闻大多数缺乏新闻含量,我觉得,现在台湾人缺乏一种国际意识。他们不关心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国际大事,也很少去想未来的学业、工作。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最简单的幸福,那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单纯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许这也是台湾国际影响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此次台湾交流,我仅有一句话:勇敢去追自己的梦,我想,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