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晚18:00,第二十届传媒悦读节之“超凡入圣”——《曾国藩家书》导论读书沙龙活动在博雅书院顺利举行。传媒分院汉语言文学系蔡渊迪老师不改其率性洒脱的作风,整场沙龙只一页背景,便渐入佳境。首先,蔡老师打破常规入新境,一改同学们对“家书”二字固有的认知,近代有《傅雷家书》对赤子傅聪、傅敏娓娓道来、谆谆教诲,而古之时方有史料巨著《曾国藩家书》。在蔡老师眼里,一代伟人曾国藩与“理学宗师”王阳明有种种相似,除文采无可厚非,二位文人皆率兵打胜仗,实现了立德立言的追求。
《曾国藩家书》与往常的家书不同,它不仅是曾国藩对其长辈、平辈和后代的敬畏、嘱托和期许,又被称为研究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史料。蔡老师最先介绍了此家书的结构,一、信长辈(父亲、祖父、叔祖、叔父、堂叔父),二、信平辈(亲眷,亲弟、堂弟居多)。在蔡老师口中,曾国藩是一个“进步”的名人,33岁其论“考据之学,无取”,48岁其谈“考据之学,尔可试取一阅”,从教诲其子“不可取”到“取一阅”这是莫大的进步。
在场同学仰头冥想,眼中金星闪烁,此时,蔡老师话锋一转,回到了更切合学生的层次,从“修身”、“读书”、“论学”三方面娓娓展开。“论学”之说为后生更好地把握文史之学,是优秀的论文材料;“读书”之说,“虚心涵泳,切己体察”,“鱼水之喻”,讲求沉浸式阅读;“修身”之说乃重中之重,修身十二法,值得所有人学习。
论完修身十二法,蔡老师讲述了令在座诸位为之动容的亲身经历,他说,《曾国藩家书》并非头头是道的‘心灵鸡汤’,它也记录家事琐碎,人生细理,他在台大读博的最后一年,在定夺博士论文主题时,深陷愁烦,而《曾国藩家书》陪伴他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光,这是蔡老师所谓的“强大的精神”。
在听完蔡老师的经历后,本场沙龙到了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座的同学仿佛若有所思,仍被蔡老师独到的讲解方式深深打动,面对现实状况,第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何理解家书对于中国家庭的作用以及文化传承作用”,对于这一宽泛的问题,蔡老师认为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即微,他是一种对于精神的陪伴。第二位同学则以“此书中的教育方式在如今是否值得提倡”作问,答案是肯定的,以蔡老师的亲身经历来讲,《曾国藩家书》是他困境中的动力,让其醍醐灌顶,直面艰难。最后一位有心的同学拿来了自己阅读的曾国藩家书,在版本问题上向蔡老师发问,在该同学眼里曾国藩严肃而不可爱,就此蔡老师作出了“书还未读精”的解释,读书入甚,才可体察其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从凡至圣,乃是一个漫长蜕变的阶段,每日记录,省察自身,是入圣的击门石。
伴随着最后一个问题的抛射,本次读书沙龙落下帷幕,在蔡老师的殷切期盼下,同学们满载意气的丰收而归。